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建筑四杰的刘敦桢
- 2、虎丘听詹永伟老师,平江路听施伟萍老师,园林大餐美美哒(上)
- 3、漏窗漏窗的技术传承
- 4、江苏苏州耦园山水间景点介绍
- 5、刘敦桢总结的明代后期湖石假山在堆砌方面,其手法有哪些特点?
建筑四杰的刘敦桢
刘敦桢(18919-1961),现代建筑学、建筑史学家。湖南新宁人。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。南京工学院建筑系(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)教授。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。毕生致力于建筑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。1928年发表《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》。
中国建筑四杰指刘敦桢、童寯、梁思成、杨廷宝。其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梁思成!他创了清华大学建筑系,奠定了中国古建筑保护及研究的基础,是近代建筑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。
刘敦桢、童寯、梁思成、杨廷宝 刘敦桢: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。毕生致力于建筑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。童寯:中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,中国近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梁思成: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。毕生从事教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工作。
中国建筑四杰(刘敦桢、童寯、梁思成、杨廷宝)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在抗日战争以前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,梁思成 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,都是竭尽全力,多方设法保护,立下了不朽的功绩。
建筑四杰是指建筑业四大杰出人物,分别是刘敦桢、童寯、梁思成和杨廷宝。
虎丘听詹永伟老师,平江路听施伟萍老师,园林大餐美美哒(上)
讲座结束,我们直奔平江路。下午有我们清风明月群自己组织的讲座,请苏州文化学者施伟萍教授讲座。
漏窗漏窗的技术传承
传统的漏窗技艺,曾经主要依靠师傅们的口传心授和简易图示来传承。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产生了许多精美的作品,但同样因为缺乏系统记录,有不少珍贵的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刘敦桢先生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了深入研究,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并收集了大量的漏窗图案。
年代,刘敦桢先生对苏州古典园林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,收集整理了很多漏窗图案,对其中的精品,还进行了详细的测绘,留下了宝贵的资料。
从传统的棋局、棋谱、残局等入手找到比较好的布局方法;布局时要善于制造陷阱,给对方以错误的判断;布局要善于吃掉对方的旗子,步步为营;布局要善于善于将军,让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,无还手之机。
堆塑漏窗以软景为主,图案一般以吉祥物为主题。砖细漏窗硬景较多,有的以直线条形成的,也有的以大块砖细件雕刻而成。苏州园林漏窗技术传承 以前都由师傅口传身教,或借助简单的示意图,佳作固多,失传的也不少。
漏窗的技术传承以前都由师傅口传身教,或借助简单的示意图,佳作固多,失传的也不少。 漏窗图案变化多端,千姿百态,漏窗本身和由它构成的框景,如一幅幅立体图画,小中见大,引人入胜。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,在同一园林中,不会有雷同的漏窗出现。
江苏苏州耦园山水间景点介绍
1、山水间位于东花园受月池南端,魁星阁正北,与双照楼隔水相望。北半部凌空于水上,为一水阁,卷棚歇山顶,南北通透,四周围廊,面积约70平方米。四角飞檐高翘,装饰精美。两歇山塑有“松鹤”“柏鹿”浮雕,廊四周置“吴王靠”。 南侧置有大型鸡翅木雕落地罩,跨度4米,高3米。
2、耦园-山水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仓街小新桥巷6号,近平江路,耦园内。耦园原名涉园,始建于清代初年。清末,因在住宅的东、西两侧各建有一园,故名“耦园”,且“耦”与“偶”相通。耦园三面临河,一面沿街,宅园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。
3、苏州耦园,位于小新桥巷,占地0.8公顷,以“东园载酒西园醉”的诗意命名。建于清雍正年间,历经沈秉成购得、扩建、更名,其历史沿革丰富,曾被多位名流寓居。1995年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,每年吸引5-6万人次游客游览。
4、黄石假山位于东花园中部偏北,城曲草堂南面,是东花园的主景。该山以黄石为材,高不足5米,占地约300平方米。假山由东、西两部分组成,东半部较大,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平台和西侧的石室。
5、从东花园的“山水间”到西花园的书房,耦园展示了隐与爱的完美结合,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。园内的建筑细节,如走马楼和漏明花窗,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特色,以及与欧洲风格的交融。
6、山水间门框两侧用鸡翅木雕刻的松竹梅,是整个园林的镇园之宝,现在外面已经加框封起来。仔细看,雕刻工艺精湛,松竹梅完美融合在一起,的确精致。山水阁的花窗除了讲究对称,每个图案都有很多美好的寓意在里边。耦园游客不多,静谧幽深。如果想细细品味园林的精妙,应该来耦园。
刘敦桢总结的明代后期湖石假山在堆砌方面,其手法有哪些特点?
1、根据园林专家刘敦桢在上个世纪的记载,湖石假山的东北角种有古柏,柏树斗寒傲雪、坚毅挺拔,乃百木之长,素为正气、高尚、长寿、不朽的象征,造园者往往以此来喻己。在苏州的古典园林中,柏树的入景颇多,具有较强的观赏性。
2、年北平研究院考古组和1936年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及日本 京都帝国大学水野清长广敏雄曾先后进行调查,分别发表了《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》、《河北古建筑调查日记》和《响堂山石窟》;1957年北京大 学考古实习队进行调查实测。
评论列表
发表评论